close
9.覺察
 
這一課我們要來談一談「覺察」。
 
覺察和接納一樣,很容易被誤會。
 
覺察可以是覺察外在的人事物,也可以是覺察自己的內在,但無論覺察什麼,覺察就只是看見或者發現,而不帶著任何評價。
 
什麼是評價呢?就是帶著二元對立的判斷。例如:這是好的,那是不好的;這是對的,那是錯的;這是應該的,那是不應該的,這些都是評價。
 
覺察只是看見,沒有評價。
 
例如,我覺察到我在生氣。這句話的意思是:我看見我在生氣、我發現我在生氣、我知道我在生氣。結束。這就是覺察。
 
什麼叫做評價呢?例如:我又生氣了,我真糟糕。我罵小孩了,我真是個差勁的媽媽。只是看見自己在生氣,或者意識到自己在罵小孩,這是覺察。而對自己看見的東西加以評價,像是「我真糟糕」、「我真是個差勁的媽媽」,這些就不是覺察了。
 
這並不是說,你不能夠反省或者檢討。而是說,它們和覺察是不一樣的。許多人會把批判、指責、反省、和檢討,當成是覺察,那就達不到覺察會帶來的效果了
 
我簡單整理一下,覺察不是批判,不是指責,不是反省,不是檢討。因為批判、指責、反省、檢討都帶有很強烈的評價。
 
覺察不是這些。覺察只是看見,而沒有任何的評價,這本身就是一種接納。
 
你想練習接納嗎?就從練習覺察開始吧。只要覺察,就這麼簡單。
 
但這也很困難。
 
因為我們太習慣去評價了,你可以花一些時間觀察看看,自己是否一直在評價內在和外在的一切人事物。
 
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什麼叫做覺察。
 
我曾經胃食道逆流很多年,嚴重的時候無法說話,苦不堪言。後來,我靠著改變作息、調整飲食、安頓情緒,我的胃食道逆流就不藥而癒了。偶爾又復發了,我也會把它當成是身體對我的善意提醒,只要我妥善回應,身體就不會辜負我,胃食道逆流會自然地消失。
 
所謂的「妥善回應」,指的就是「覺察」,去看見或者去好奇,正在發作的胃食道逆流可能跟什麼有關呢? 是吃了什麼刺激性的食物嗎?還是有什麼情緒出現了?
 
由於我在覺察情緒這門功課下過很大的工夫,我幾年前便已發現:我的胃食道逆流與焦慮有關。輕微的焦慮只會讓我的腸胃緊縮、不舒服,強烈的焦慮則會引發胃食道逆流。
 
最有意思的一次是發生在2017年年底,有一天晚上,我妹妹突然傳來訊息,問我說,他們一家三口想搬回來跟我一起住,可以嗎?在那個當下我既感動又開心。沒想到20分鐘後,胃食道逆流就發作了,我才意識到:原來在感動與開心的底下,我竟然還有焦慮,而且是很深的焦慮。最奇妙的是,在我覺察並且接納那些焦慮後幾天,胃食道逆流就消失了。
 
聽到這裡,你可能會很困惑,心裡頭想著:不會吧,就這樣?就只是覺察,不需要做一點什麼事嗎?
 
是的,覺察就只是覺察,如此而已。
 
但請你不要把剛剛的故事的重點,放在胃食道逆流消失這件事情上。而是要放在覺察本身。
 
我再講一個朋友的故事,你或許會對覺察更瞭解一些。
 
幾年前,有個朋友來找我,提到他和媽媽的關係。聽他描述的時候,我的腦海裡浮現一個畫面:
 
他的媽媽嚴厲的指責一個小女孩,也就是他。但這個小女孩仍然緊緊的抱住媽媽的大腿不放,一邊哭著說:「媽媽,你不要走,我很需要你。」
 
我將這個畫面告訴他,他大為震撼,因為那不僅僅是他小時候和媽媽互動的模式,就算他現在「長大」了,「長大」兩個字要加個引號。他的內心深處仍然是那個小女孩,他依然在精神上緊緊的抱住媽媽,討好著不斷指責他的媽媽。
 
大受震撼後,這個朋友問我:「我要怎麼做,才能讓自己真正的長大,站起來呢?」
 
我笑而不答,沒有給他任何答案。
 
幾週之後,我們再次見面,他又問我: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站起來呢?
你有發現嗎 ? 他一直把重點放在「怎麼做?」,我並沒有針對「怎麼做」回應他。
 
我只是請他談一談這幾週和媽媽的互動,他舉了幾個例子,我聽了笑說:「你有發現嗎?你已經站起來了。」
 
他陡然一驚,這才發現,自己這幾週已經不再用以往的模式和媽媽互動了,當媽媽按照慣性指責他,他卻已經脫離了慣性,不再辯解或者討好,而是選擇微笑以對。
 
我問他:「你是怎麼做到的?」
 
他說,抱住媽媽大腿的那個畫面太震撼了,他不想再繼續那樣,因此在和媽媽的相處時,他開始有意識地不讓自己掉回原來的慣性中。
 
是的,僅僅是自我覺察,他就改變了。當初我沒有告訴他接下來該怎麼做,也是這個緣故。光是自我覺察就夠了,覺察得越深,改變就越大,根本不須要我給他方法,他自然就會找到最適合他自己的方法。
 
會問「然後呢?」、「接下來呢?」、「下一步呢?」、「再來呢?」、「怎麼辦呢?」,會問這些問題的人,通常連自我覺察都還沒有開始做呢,或者還做得不夠多,所以才會這樣問。
 
既然那個朋友已經站起來了,我們就聊些別的話題。他提到,帶著那個畫面回家後,除了提升跟媽媽互動的品質,他和先生、孩子的相處也變好了,這幾週都相對平靜,不再輕易地對他們發脾氣。
 
他舉例說,以前大女兒只要對他說:「媽媽,我再也不要理你了。」他就會爆炸。如今,當女兒這樣說,他只是微笑以對,他知道這是小女孩的童言童語,不必當真。他感到很神奇:原來,內在平靜了,看什麼都順眼。
 
我問他:「以前你女兒說 : 媽媽,我再也不要理你了。你就會爆炸,那是什麼原因呢?」
 
他說:「是因為他挑戰到我的權威嗎?」
 
我說:「有可能。但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——在你小時候,你的媽媽也會對你說『我再也不要理你了』?」
 
這個朋友睜大了眼睛,用力點頭。
 
我於是將李崇建書中的話送給他——
 
李崇建是這樣說的 :「教育是一種自我覺察的過程。很多教育的處境,都和自我的童年時光重新遭遇,都和自我的焦慮重新面對。」
 
我也邀請這位朋友把女兒當成是促使他覺察的珍貴禮物,在和女兒相處的時候,儘可能的帶入更多這類的覺察,這不僅會讓他成為越來越好的媽媽,也能幫助他成為身心更健康平衡的大人。
 
這類的覺察,可以運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覺察自己正在指責,覺察自己正在焦慮,覺察自己想要控制,覺察自己的慣性又回來了……等等,只是去覺察,不要帶著評價。或者,能夠覺察到自己正在評價,這也是覺察,而不要再對自己的評價有評價。
 
我以前是個批判性很強的人,所以我的內在常在受苦。這幾年,我對人事物的批判減少了很多,不僅是口中較少批判,我的頭腦中也更少出現批判的念頭。
 
這個改變是怎麼發生的?我的方法並不是告訴自己:「批判是不好的」、「不要批判」,這些都是對批判的批判,批判怎麼可能減少呢?
 
我只有做一件事:覺察。覺察自己在批判,如此而已。覺察只是覺察,沒有然後,也沒有接下來。
 
覺察就是愛自己,我會陸續提供一些方法讓你練習覺察,我們先練習一個你一定做得來的:
 
在接下來的這幾天,儘可能地去覺察你吃東西的時候咀嚼的次數,大概的次數就好,不必太精準。
 
覺察咀嚼的次數後,你可以進一步地做一些新嘗試,去改變咀嚼的次數。比如:增加或者減少咀嚼的次數,去看看食物吃起來會有什麼不一樣感覺。你可能會有驚人的發現。
 
我們先從這個練習開始吧。祝福你,我們下一課見。 BY  羅志仲 老師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米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